在进行免疫组化(IHC)实验时,很多科研人员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信号不清晰或背景染色过深。这时候,你的图像究竟能不能代表真实的结果?是否可靠?今天我们就从IHC实验的关键点入手,解读那些常见的误区与优化方法,让你的实验结果更加可信。
免疫组化(IHC,Immunohistochemistry)是一种基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技术,用于检测固定组织切片中特定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水平。其原理是通过特异性一抗结合目标蛋白,再通过标记有酶(如HRP)或荧光染料的二抗放大信号,最终通过显色反应(如DAB显色)或荧光显微镜检测蛋白定位。IHC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如癌症标志物检测)和科研(如组织蛋白表达分析),因其能直观显示蛋白在组织中的空间分布而备受青睐。
免疫组化(IHC)常与免疫细胞化学(ICC)、免疫荧光(IF)及冻存免疫荧光(IF-FR)混淆,以下表格对比了它们的主要区别:
技术 | 样本类型 | 固定方式 | 检测方法 | 主要应用 |
---|---|---|---|---|
IHC | 组织切片 | 固定(如石蜡包埋) | 显色(如DAB)或荧光 | 组织蛋白定位、癌症诊断 |
ICC | 培养细胞 | 固定(如甲醛固定) | 显色或荧光 | 细胞蛋白表达与定位 |
IF | 组织或细胞 | 固定或冻存 | 荧光显微镜 | 高分辨率蛋白定位 |
IF-FR | 冻存组织切片 | 冻存(非固定或轻固定) | 荧光显微镜 | 保留天然抗原、动态研究 |
免疫组化实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中蛋白质分布和表达水平的强大工具,广泛应用于癌症标志物、免疫反应等领域。尽管IHC是一项常规技术,但很多初学者和经验较少的科研人员,常常会遇到背景过高、信号模糊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使得数据解释变得困难。
这种问题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解决方法:
这类问题通常来源于抗体与组织之间的非特异性结合,或者是膜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
解决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抗原修复的过度处理会导致组织结构被破坏,从而影响抗体的识别。
解决方法:
对于免疫组化实验,除了正确的抗体选择与浓度外,抗原修复也是成功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复方法:
修复方法 | 适用范围 |
---|---|
Tris-EDTA (pH 9.0) | 适用于大多数抗体,可用于常见的组织类型。 |
Citric acid (pH 6.0) | 适用于较为细致的抗原修复,如某些细胞表面抗原。 |
抗体浓度推荐:
图例建议:
Fig.1.IHC背景优化前后对比图
Fig.2.不同修复方案对组织染色的影响
免疫组化实验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细节的把控。从样本处理到抗体选择,再到修复和洗涤,每一步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只要你在每个步骤上精益求精,就能够得到清晰、准确的实验图像。
《免疫实验全拆解|第3期:ELISA,你的实验结果稳定吗?》
从实验设计到分析结果,ELISA常见问题都在这里!敬请期待。
24小时产品查询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专属渠道经理